【社會局】「看不見的傷」精神暴力也會受傷 |
|
【發佈時間】2023-09-01 |
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為強化民眾及家庭暴力防治相關工作人員對親密關係中之精神暴力的覺察,於112年8月30日下午2點假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音樂廳,舉辦「這是愛?還是傷害?親密關係精神暴力」影片賞析活動,邀請150位關心家庭暴力的市民及從事第一線性別暴力防治工作人員們共同參與,並由衛福部本影展策展人之一,台灣兒少權心會理事林美薰老師透過影片人物面對親密關係中精神暴力的痛苦與困惑,藉由現場討論與對話,提升民眾與工作人員對精神暴力的覺察與反思。
近年來,國內家庭暴力案件逐年微幅上升,其中親密關係暴力約佔總案件數約5成左右,臺北市家防中心陳淑娟主任表示,一般人比較容易看見身體上的傷勢,以為這樣才是家庭暴力,但家庭暴力還包含精神或言語上暴力及經濟上的騷擾、脅迫與控制等等。以111年臺北市親密關係暴力,通報案件8,208件裡,受害者72.2%為女性,27.8%為男性,年齡集中在30-50歲,而需開案社工服務約有4,178件,其中精神暴力案件就有1,275件(佔開案數的30.5%),然保護服務實務工作中發現精神或言語上的暴力,往往容易被被害人或周遭的人輕忽或淡化,甚至選擇隱忍暴力或逃避的方式面對,導致一再受暴,最後惡化發生遺憾事件。
本次影展內容,主要有四部影片「Erna」、「我不存在的家」、「愛¤措」及「煉獄」,劇情包含遠嫁來臺新移民受限於語言與文化隔閡的不便,卻還要被丈夫的言語冷嘲熱諷、人人稱羨完美老公在酒後一次次暴力相向,卻礙於傳統父權思維徘徊於求助或忍耐之間及親密關係交往過程中陷於情緒勒索與暴力循環迷霧中的困惑等等,值得社會大眾及從事暴力防治工作人員反思與覺察。陳淑娟呼籲,盼社會大眾能更重視防治家庭暴力中看不見傷痕的精神暴力,勇於覺察與求助,透過專業人員的服務與協助,讓家庭中的關係能得到修復與復原。
|
|
相關網站連結(1) 連結網址
|
|